近一年來,汽車市場(chang)持續低(di)迷。對此,專家認為(wei)中國(guo)汽(qi)車(che)產(chan)業(ye)不(bu)可能始終(zhong)處于高增長狀態,產(chan)銷量(liang)下降(jiang)早有(you)預料。鑒(jian)于我國(guo)人均汽(qi)車(che)保有(you)量(liang)比(bi)較低(di),汽(qi)車(che)產(chan)銷量(liang)尚未觸及所謂的(de)“3000萬輛天花板”,產(chan)業(ye)發展仍有(you)紅利。車(che)企要有(you)憂(you)患(huan)意識,努力(li)提(ti)升(sheng)技術水平和產(chan)品質量(liang),為(wei)更加(jia)激烈(lie)的(de)市場(chang)競爭做好(hao)準備
10月份汽車產銷數據大降、幾乎無懸念的全年銷量負增長、經銷商庫存高企、“史上最冷清廣州車展”……種種跡象都在顯露著我國汽車行業的“寒意”。一時間,關于“汽車市場3000萬輛是天花板”的說法也不斷出現,業內外對汽車行業的未來憂心忡忡。
車市轉冷早有預料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汽車產銷分別為233.45萬輛和238.01萬輛,同比下降10.05%和11.70%。其中,乘用車與商用車銷量分別下滑13%、2.8%。前10月,汽車產銷分別為2282.58萬輛和2287.09萬輛,同比下降0.39%和0.06%。雖然商用車產銷分別增長了3.39%和5.47%,但乘用車方面較為低迷,以1935.02萬輛和1930.40萬輛的產銷,分別下滑1.04%和1.02%。
“汽車銷售明顯下降,整體都不理想,這兩個月下降幅度更明顯。”中汽協秘書長助理陳士華判斷,今年后兩個月銷量超過去年同期幾乎不可能,全年銷量負增長基本無法避免。
若從2000年算起,2018年或將成為中國車市近20年來首次負增長的年份。
其實,車市轉冷早有預料。
2016年我國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3.7%,在達到2803萬輛的大好形勢下,中汽協就已經開始下調預期,預判2017年增速將為5%,最后的結果也與預計相符。進入2018年,中汽協年初便表示汽車市場將繼續延續緩慢增長,預計增長幅度為3%,整體需求為2987萬輛。目前來看,盡管預期調低,但實際情況依然不如預期。
對于習慣了高速增長的車企來說,車市新常態意味著白熱化競爭的到來。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中國品牌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依次是:上汽、吉利、長安、東風、北汽、長城、奇瑞、一汽、廣汽和江淮,這10家車企占中國品牌汽車銷售總量的81.44%。與上年同期相比,吉利和上汽銷量呈兩位數較快增長,奇瑞和廣汽增速略低,其他6家企業呈不同程度下降,東風和北汽下降更明顯。
從17家上市公司三季度財務報告來看,近70%上市車企凈利潤紛紛出現下滑,即便是業績實現同比增長的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其三季度增速也較上半年大幅放緩,一汽轎車、海馬汽車、長安汽車、比亞迪、江淮汽車的凈利潤分別下降53.6%、660%、80%、45.3%、78%。
“汽車消費占整個社會消費的近一成左右,汽車銷售數據不樂觀,也拖累了整體社會消費水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助理研究員周毅介紹說,今年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53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6%,處于今年次低水平,僅好于今年5月份的8.5%。
產業發展仍有紅利
“汽車銷售的同比增速不樂觀,主要是因為2016年、2017年兩年銷量基數太大。受購置稅優惠政策影響,2016年汽車銷量增速高達13.7%,透支了汽車市場的未來需求。經濟增速放緩、經濟形勢不確定性等因素也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車需求。”周毅分析認為,汽車銷售的金九銀十傳統是相對于7月份、8月份來說的,嚴格來說并沒有被打破。“通過數據可以看出,今年9月份、10月份銷量仍比7月份、8月份增長16%。且往年11月份、12月份也會有不錯的增長,隨著網購及‘雙11’影響深入人心,預計也會有不錯的環比增長。”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認為“天花板”會有,但并不一定是3000萬輛。“汽車銷量的升降是周期性的,這一情況,既有內在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他判斷,對標美國車市,1750萬輛的年銷量是峰值,1650萬輛的年銷量是低值,整體數據在這兩個點之間徘徊。中國汽車產業也不可能始終保持增長,汽車市場的發展終將碰觸“天花板”。
周毅表示,汽車產業發展與多因素有關,既取決于汽車產業發展周期、宏觀經濟環境,還受汽車產業政策影響,也離不開消費升級的需求驅動。在當前形勢下,年底前汽車銷量很難有實質性復蘇,2018年汽車銷量大概率在2800萬輛至2900萬輛之間。長遠來看變數很多,即使不考慮短期刺激政策,3000萬輛也肯定不是“天花板”,從城鎮化進程和全國汽車保有量來看,中國的汽車產業發展仍有紅利。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汽車行業會有“天花板”但遠沒有到來。汽車的人均保有量比較低,再有20年才會到達所謂的“天花板”。
北京新場科技創始人王彥敏認為,需求側的結構性變革,也是汽車銷量下降不容忽視的因素。共享用車的習慣一旦產生黏性,特別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大城市,人們更多地會追求“用車”本身的價值,并非一定要通過擁有所有權的方式。
新能源車企須居安思危
10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6萬輛和13.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8.1%和51%,略低于9月份同比增速64.4%和54.8%;1月份至10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7.9萬輛和8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0%和75.6%,略低于1月份至9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長73%和81.1%。
周毅表示,10月份新能源汽車銷售數據持續上漲,但增長幅度略有下降,補貼的邊際刺激作用減弱。可以預見,新能源汽車產銷增速在補貼退出前仍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高速增長,但增速會呈不斷下降趨勢。
相比于傳統汽車銷售慘淡,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車企在中國市場保持增長的有效途徑之一。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稱,大眾明年將與合作伙伴在中國共同投資超過40億歐元,用于包括電動汽車、互聯互通、移動出行服務、研發、高效生產流程及新產品開發等領域。到2020年,大眾計劃在中國市場交付約40萬輛新能源汽車。
“長遠來看,新能源汽車仍面臨挑戰。”周毅認為,補貼退出時間臨近,車企雖已有預期,但對殘酷性還未有充分預期。補貼退出后,成本的降低只依賴于規模效應和技術進步效應這兩個方面,技術進步效應還遠未達到能覆蓋補貼退出的部分,規模效應有“天花板”存在,況且補貼退出后規模效應反而會出現下降,可能產生惡性循環。因此,若新能源汽車成本仍遠高于消費者預期價位,規模和實力弱的車企恐面臨被淘汰的結局,造成產能過剩和資源浪費現象。
此外,預計奔馳、奧迪、保時捷新能源汽車產品都將逐步登陸中國市場,這些品牌憑借在傳統燃油車領域的資金和技術積累,對本土品牌將產生嚴重的沖擊。在合資方面,放開股比限制后,國外車企在中國業務中話語權和控制權會進一步提高,同時國外車企很難與本土車企共享、共同研發核心關鍵技術。周毅建議,本土車企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努力提升技術水平,打造適合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相關閱讀:新能源依然是亮點 下行壓力下中國汽車產業加快重塑
在連續9年汽車產銷量居全球第一位(wei)后,下行壓(ya)力開始籠罩(zhao)中國(guo)汽車產業。
11月28日,由中國(guo)汽車技術研(yan)究中心(xin)主(zhu)辦的(de)“2018中國(guo)汽車市場分(fen)析(xi)研(yan)討會”在(zai)天津召開。會議(yi)公布(bu)的(de)數據(ju)顯示:2018年前三(san)季度,國(guo)內汽車累計銷售2049.06萬輛(liang),比(bi)同(tong)期累計增長1.49%,增速(su)處在(zai)歷年較(jiao)低(di)水平。
“降(jiang)速”的中國汽車產業(ye)未(wei)來何(he)去何(he)從,成為業(ye)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新能源汽車增長依然是亮點
中(zhong)國汽車(che)技術研(yan)究中(zhong)心(xin)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牛向春介(jie)紹,2017年我國汽車(che)產銷量突(tu)破(po)2800萬(wan)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yi),中(zhong)國品牌市場份額持續提高,實現了(le)國內、國際市場雙(shuang)增長。
然(ran)而,受(shou)經濟增(zeng)速放緩、中美貿易摩(mo)擦、內(nei)需呈現疲軟態勢等因(yin)素影(ying)響(xiang),2018年的中國(guo)汽車市場也(ye)受(shou)到(dao)一(yi)定沖擊。
“下滑超過年初預(yu)期(qi),行(xing)業(ye)整體(ti)發展形勢(shi)不容樂觀。”牛向春(chun)總結(jie)說。
牛向春(chun)介紹,乘(cheng)用(yong)(yong)車(che)(che)方面(mian),從2018年(nian)前三季度銷(xiao)(xiao)售(shou)情況來看,乘(cheng)用(yong)(yong)車(che)(che)市(shi)場(chang)需求端(duan)低迷疊加新車(che)(che)帶(dai)動(dong)效應不明顯,SUV銷(xiao)(xiao)量持(chi)續大幅下滑。商用(yong)(yong)車(che)(che)方面(mian),隨著近(jin)兩(liang)年(nian)環(huan)保(bao)和(he)治(zhi)超(chao)治(zhi)限的(de)趨嚴,商用(yong)(yong)車(che)(che)市(shi)場(chang)呈現集中換購現象,短期會拉高市(shi)場(chang)銷(xiao)(xiao)量,長期看也具有較大發(fa)展潛力(li)。
值得一(yi)提(ti)的是,新能源(yuan)汽車(che)依然是中國汽車(che)市場一(yi)道亮麗的風景線。
“1到10月(yue)份新(xin)能源汽車生產(chan)87.9萬(wan)輛(liang)(liang)(liang),銷(xiao)(xiao)售86萬(wan)輛(liang)(liang)(liang),同比分(fen)別(bie)(bie)增長70%和(he)75.6%。”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jian)華介(jie)紹,其中純電(dian)動汽車產(chan)銷(xiao)(xiao)分(fen)別(bie)(bie)為(wei)67萬(wan)輛(liang)(liang)(liang)和(he)65.3萬(wan)輛(liang)(liang)(liang),同比分(fen)別(bie)(bie)增長56.9%和(he)62.3%。插電(dian)式混合動力汽車產(chan)銷(xiao)(xiao)分(fen)別(bie)(bie)為(wei)20.9萬(wan)輛(liang)(liang)(liang)和(he)20.7萬(wan)輛(liang)(liang)(liang),同比分(fen)別(bie)(bie)增長132%和(he)136.4%。
中國汽車市場還有很大潛力
“低速(su)平穩(wen)增長將成為(wei)(wei)汽車市(shi)場的(de)常態,由高(gao)速(su)增長轉為(wei)(wei)產業升級是發展方向。”師建華說。
師建華分析認為(wei),中國汽(qi)車產(chan)業格(ge)局(ju)加快重塑(su),將(jiang)催生(sheng)新型產(chan)業生(sheng)態。傳(chuan)統汽(qi)車產(chan)業是發展的基礎(chu),但(dan)是需要(yao)在新格(ge)局(ju)中調整戰(zhan)略定位。而且,消費者(zhe)由購買(mai)汽(qi)車轉為(wei)購買(mai)服務,需求模式將(jiang)發生(sheng)根本性變化(hua)。
而在新的產業(ye)格局逐漸形成的過程(cheng)中,中國自主汽車品(pin)牌又面(mian)臨產業(ye)多元化的挑戰。
師(shi)建華介紹,過去(qu)是國(guo)有、民營、合資(zi)幾(ji)種(zhong)模式,如今投(tou)資(zi)股比(bi)放寬,純外資(zi)企(qi)業以及(ji)互聯網企(qi)業等加入,今后將出現(xian)更(geng)多品牌,競(jing)爭將更(geng)加激烈。
但(dan)不得不指出,中(zhong)國(guo)汽車(che)市場還有(you)很大(da)發展空(kong)間。盡管我國(guo)汽車(che)產(chan)銷量已連(lian)續(xu)9年位居(ju)全球(qiu)第(di)一,但(dan)是從全球(qiu)格局(ju)來看(kan),千人保有(you)量與(yu)世(shi)界(jie)平(ping)均(jun)水(shui)平(ping)相差依然很大(da)。
師建華(hua)分(fen)析(xi)說,全球(qiu)范圍內,汽車產(chan)業(ye)產(chan)品(pin)形態和生產(chan)方(fang)式正在(zai)發生變革,新需求(qiu)和商業(ye)模(mo)式在(zai)加速(su)涌(yong)現,產(chan)業(ye)格局和生態體系的調整(zheng)正在(zai)進行中。
“對于中(zhong)國而言,隨(sui)著新能源(yuan)革命(ming)和新材(cai)料、新一代(dai)信息技術的(de)不斷突破,我們(men)的(de)汽(qi)車產品加快向電(dian)動(dong)化、智能化、網聯化、共(gong)享(xiang)化方向發展,汽(qi)車從交通工(gong)具(ju)轉變為大型、綠(lv)色(se)、移動(dong)的(de)智能終端,實現快速產業升(sheng)級、綠(lv)色(se)發展、智能引領、個性驅動(dong)成為中(zhong)國汽(qi)車產業未來發展的(de)動(dong)力。”師建華說。


手機資訊
官方微信







豫公(gong)網安(an)備41019702003604號(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