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淘汰落后產能(neng)(neng)、上大壓小、加強技(ji)術革新,在短(duan)期內將給(gei)一(yi)些企業帶來陣痛,但長期來看,先進節(jie)能(neng)(neng)、清潔生產工藝替代老舊高耗能(neng)(neng)、高污染生產工藝,有利(li)于降低資(zi)源能(neng)(neng)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必將提升企業競(jing)爭(zheng)力(li)、優化(hua)產業結(jie)構、提高經(jing)濟效率(lv),最終提升整個經(jing)濟增長的質量。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同時也出現了原材料、勞動力、環境保護、稅費等成本快速上漲的現象。伴隨西方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加大力度吸引制造業投資,我國過去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形成的制造業競爭優勢開始逐步消失,迫切需要相關部門落實各項降成本舉措和優化營商環境,需要各個企業主體深挖潛力,千方百計降低成本負擔。
作為影響制造業成本因素之一的環保成本,客觀分析其組成結構、上升原因及變化趨勢,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對于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制造業環保成本總體呈剛性上升趨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國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持續加大。與此同時,制造業環保成本整體呈剛性上升趨勢。
環保成本上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加大。企業為滿足嚴格的污染排放標準和監督管理要求,在大氣、水和固體廢物污染治理以及生態建設與保護等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并運行維護的投入日益增加。
二是清潔技術更新改造成本增加。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環境標準和政策要求,制造企業為此在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的技術上加大了清潔更新改造投入。
三是環境管理成本增加。主要包括企業自行開展環境監測的各種設施支出、環保機構管理支出等。
四是環保稅費增加。包括環境保護稅、生態修復基金、評審費、排污權取得費、罰款支出、訴訟和賠償支出等。
環保成本上升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通過淘汰落后產能、上大壓小、加強技術革新,在短期內將給一些企業帶來陣痛,但長期來看,先進節能、清潔生產工藝替代老舊高耗能、高污染生產工藝,有利于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必將提升企業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率,最終提升整個經濟增長的質量。
通過加嚴環境法規標準,在企業增加成本的同時,也帶來了潛在競爭利益。環境標準的提高為企業的環境技術創新提供了內在動力,不斷積累的技術創新還會激發新的生產技術、出現新的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會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進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同時,通過加強環境保護、提高產品環境標準、克服綠色貿易壁壘,保證我國企業和產品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敗之地。
從經濟學角度看,提高環境標準、加強環境監管肯定會增加企業的環保成本。但是,過去很多企業沒有達到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通過偷排、超排等環境違法行為獲得的收益,都是不合理的收益和利潤。因此,要正確看待企業的環保成本比過去增加的情況。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沒有將環境要素考慮進去,許多排放不達標企業一直是靠犧牲環境來實現盈利的,一旦將環境治理成本計算進去,企業就要虧損。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如果認為是環保施加的壓力從而放松環保力度,將不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
綜合施策,應對制造業環保成本上升壓力
當前制造業環保成本的上升是綠色發展帶來的陣痛,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全社會對此也基本形成了共識。為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造企業成本,一方面,需要繼續加嚴生態環境監督執法;另一方面,要著力在環境標準政策的規范性、科學性、執行的公平性上加大力度。
一是堅定不移地將生態環境保護置于優先地位。目前,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都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盡管生態環境保護在短期內會對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但兩者之間不是敵對關系。相反,從長期來看,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經濟提質增效不可或缺的助推劑,在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也會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我們務必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更好發揮生態環保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二是提高環保措施執行的透明度和公平性。長期以來,由于環境執法不嚴、污染違法成本太低,與環保守法企業相比,少數違法企業的產品因不包含環保成本而更具有價格優勢,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發生。調研發現,大型鋼鐵企業達到最新環境標準的噸鋼環保成本約為130-150元,有的甚至高達180元,而個別企業因為偷排漏排僅需20-30元,兩者噸鋼生產成本相差100元左右,嚴重影響企業環境治理的積極性。為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各項環境政策措施的透明度,加大“散亂污”企業監督執法力度,為企業治污提供實際解決方案,切實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建立公平競爭環境,提高企業治污的積極性。
三是積極穩妥出臺各項環保政策和行動措施。一些地方和企業反映,由于國家、地方環境標準不斷加嚴,新舊標準出臺間隔時間過短,企業污染治理設施連續升級改造,造成成本增加和不必要的浪費。企業難以適應,只有不斷地進行提升、改造,但一些治理技術又跟不上標準要求,工作較為被動。因此,需要加強環保政策和標準制定頂層設計,在出臺新排放標準的同時,加強技術可行性研究,配套相對先進、可靠、工程造價合理、運行成本更低的治理技術,讓企業在開展污染治理時減少投資風險,降低運行成本,最大限度減少對經濟的影響。
四是實施制造業綠色供應鏈管理。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之間的競爭正被供應鏈的競爭所取代。降低環保成本需要借助綠色供應鏈管理,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以及企業內部管理,從產品的設計、材料的選擇、產品制造、產品的銷售,以及回收的全過程和整個行業來考慮環境治理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首先應加強環保成本的核算,明確各個環節的環保成本內容,在此基礎上,挖掘降低環保成本的潛在因素,包括選擇綠色原材料、使用綠色能源、實現綠色生產、實施綠色物流,即除了包括綠色運輸、綠色倉儲之外,還包括專業垃圾和污水管網體系、專業垃圾和污水處理體系等的運作管理。
五是完善疏堵相結合(he)的營商環(huan)(huan)境。為(wei)(wei)最大(da)程(cheng)度降(jiang)低制(zhi)造業(ye)(ye)(ye)環(huan)(huan)境成(cheng)本(ben),政府要疏堵結合(he),一方面,加(jia)大(da)環(huan)(huan)境治理和(he)(he)督察執法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相關保(bao)障性政策(ce)(ce),特別(bie)是各種(zhong)經濟(ji)(ji)激勵政策(ce)(ce)。要完善綠(lv)色信貸機制(zhi),鼓勵和(he)(he)引導金融機構加(jia)大(da)對循環(huan)(huan)經濟(ji)(ji)、低碳經濟(ji)(ji)、環(huan)(huan)境保(bao)護及治污減(jian)排技術改造項目的信貸支持。對生產和(he)(he)使(shi)用先進環(huan)(huan)保(bao)設備的企業(ye)(ye)(ye)實(shi)施減(jian)免稅、低息貸款、折舊優(you)惠等鼓勵政策(ce)(ce)。研(yan)究(jiu)建立制(zhi)造業(ye)(ye)(ye)環(huan)(huan)保(bao)成(cheng)本(ben)統計核算(suan)體(ti)系,加(jia)強對制(zhi)造業(ye)(ye)(ye)環(huan)(huan)保(bao)成(cheng)本(ben)變化的動態監測和(he)(he)信息發布,為(wei)(wei)提升我國制(zhi)造業(ye)(ye)(ye)競爭力營造良好營商環(huan)(huan)境。


手機資訊
官方微信







豫公網安(an)備4101970200360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