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Bloomberg)報道(dao),有五類尚未(wei)解決的問題(ti)將使美國和中國陷(xian)入貿易戰(zhan),盡管市場普(pu)遍希望(wang)它(ta)們能夠(gou)輕松(song)解決目前的爭端。
核心要點
技術轉讓——美國認為,中國要求外國公司進入從汽車到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合資企業,實際上是要求它們與當地公司分享專有技術。特朗普政府在提議使用1974年《貿易法》(Trade Act)第301條對大約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征收關稅時,提到了這種知識產權方面的擔憂。中國否認強迫企業轉讓技術,并辯稱,合資條款對于縮小中國與西方的工業差距至關重要。
工業產能過剩——與共產黨的緊密聯系,以及政府銀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在中國長期的經濟繁榮期間,推動了國有企業的大規模擴張。隨著增長放緩,這些工業巨頭削減過剩產能的步伐一直較為緩慢,產品充斥全球市場,并給海外就業崗位帶來壓力。去年,中國過剩的鋼材超過了法國和德國的總產量。
中國是特朗普以國家安全為由,根據《貿易法》第232條征收的美國鋼鐵和鋁關稅的主要目標之一。盡管作為習近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計劃的一部分,中國一直在削減產出,但按照美國希望的速度削減產出,有可能導致大規模裁員,從而引發針對執政黨的動蕩。
國企改革——盡管中國利用資本主義市場力量推動了其擴張,但共產黨從未放棄對生產資料的控制。國有企業仍持有中國約40%的工業資產,其中包括一些全球最大的銀行。中國對特朗普政府尋求的那種市場改革和私有化努力興趣不大。事實上,讓國有企業“又大又強”是習近平擴大中國經濟影響力戰略的一個關鍵部分,一系列的并購正以壟斷取代國家寡頭。減少失業人數將使控制經濟和管理風險的強大工具不復存在。
產業政策——中國社會主義根基的另一項遺產是中央計劃產業政策,它將國家的巨大資源集中在戰略目標上。習近平制定了一系列標志性政策,如“中國制造2025”,以完成中國崛起為超級大國的目標。該計劃將補貼用于主導10個關鍵行業,包括飛機、新能源汽車和生物技術。
云(yun)計算(suan)——互聯網對中(zhong)共控制(zhi)中(zhong)國(guo)近14億(yi)公民的(de)(de)努(nu)力提出(chu)了嚴峻的(de)(de)挑戰,導致(zhi)習近平(ping)制(zhi)定了嚴格的(de)(de)“網絡主權”制(zhi)度,以(yi)更好地管理流(liu)(liu)入和流(liu)(liu)出(chu)中(zhong)國(guo)邊境的(de)(de)信息。盡管這一(yi)舉措招致(zhi)了美國(guo)公司的(de)(de)諸多抱怨,但在云(yun)計算(suan)領域,它們(men)的(de)(de)聲音尤其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