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代工廠的現狀近日業內又傳出阿迪達斯將與其中國300家代工廠終止合作的消息,訂單主動或被動外流正導致越來越多的代工企業面臨倒閉的風險。現在代工廠的訂單大幅減少甚至沒有訂單,形勢比...
中國代工廠的現狀
近日業內又傳出阿迪達斯將與其中國300家代(dai)工(gong)廠終止合作的消息,訂單主動或被動外流正導致越(yue)來(lai)越(yue)多的代(dai)工(gong)企(qi)業面臨倒(dao)閉的風險。
現在代工廠的訂單大幅減少甚至沒有訂單,形勢比2008年還要嚴峻。
全球性的代工產業鏈從歐美傳遞到亞洲的日本、韓國、香港、臺灣,最后再經過中國大陸,如今又逐步轉向了印度、越南、柬埔寨這些東南亞國家。目前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國用工成本只有中國的1/3左右。一(yi)方面導致(zhi)了(le)(le)外資遷徙,另(ling)一(yi)方面導致(zhi)了(le)(le)代工廠的利(li)潤被榨干,最終形成了(le)(le)代工廠訂(ding)單急劇減少或有(you)訂(ding)單也不敢接的局(ju)面。
由于成本上升、訂單價格下降,外資品牌的代工廠正面臨有訂單也不敢接的“斷糧”危局。這和以往所說的“倒閉潮”有著根本不同——企業等待經濟好轉之后復工或者擴大生產規模的愿望恐怕會落空。
抵制日貨使中國代工廠雪上加霜
日本品牌索尼、東芝、佳能、本田、富士通 、CASIO、NEC、豐(feng)田、日(ri)產、索愛、資生堂、立邦漆、TOTO衛浴等在(zai)(zai)中(zhong)國都有(you)其代工廠,且在(zai)(zai)中(zhong)國占據(ju)著很大的(de)市(shi)場份額。抵(di)制日(ri)貨(huo)對于愛國民(min)眾固然是(shi)無可厚(hou)非,但也加劇(ju)了中(zhong)國代工廠的(de)“斷糧(liang)”危機。
中國很多工廠與這些日本品牌保持著合作關系,而日本掌握著CCD、CMOS、圖像處理芯片、潛望鏡頭(tou)等(deng)核(he)心技術,這些(xie)產(chan)(chan)品的代(dai)工(gong)廠(chang)現階段還達(da)不到同水準,抵制日(ri)貨(huo)使這些(xie)日(ri)本(ben)品牌的產(chan)(chan)品銷量銳減的同時(shi),也加劇了這些(xie)代(dai)工(gong)廠(chang)的生存(cun)危機(ji)。
中國代工廠的未來
中國代工廠的出路在哪?
這些勞動密集型、依賴外來訂單的企業必須轉型,企業一定要掌握自主營銷渠道和產品定價權,這樣企業的發展才能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