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面是新興經濟體的“擠”,另一面是歐美經濟體的“壓”.即使在這樣的“擠壓”之下,中國制造也不會被輕易撼動若把...
一面是新興經濟體的“擠”,另一面是歐美經濟體的“壓”.即使在這樣的“擠壓”之下,中國制造也不會被輕易撼動若把高手云集的世界制造業比作一方擂臺,那么誰想揚名立萬,便要有些真功夫才行。尤其當你腹背受敵時,眼觀六路、高接低擋,就顯得格外重要。眼下,中國制造就面臨這樣的情勢。
一面是新興經濟體的“擠”.這(zhe)其中(zhong),以“東南亞制造”為代表。攜勞動(dong)力價格等競爭優勢,一些東南亞國(guo)(guo)家(jia)(jia)這(zhe)幾年沒少從(cong)中(zhong)國(guo)(guo)手里“撬(qiao)”訂單(dan)。跨國(guo)(guo)公司將生產基(ji)地向(xiang)東南亞轉移,也漸(jian)成風氣(qi)。一個例子(zi)足以證(zheng)明--大家(jia)(jia)不(bu)妨留意一下經常穿的(de)耐(nai)克和阿(a)迪達斯,“Made In China”是不(bu)是正變得越來越少?
另一面是歐美經濟體的“壓”.這里(li)面(mian),以(yi)美(mei)國的“重振制(zhi)(zhi)造業(ye)”為代表。在擴生(sheng)產、增出(chu)口、促就業(ye)等目標之下,高端(duan)制(zhi)(zhi)造業(ye)“回流”美(mei)國愈(yu)發普(pu)遍起來。坦率地講,在先(xian)進制(zhi)(zhi)造業(ye)領域(yu),歐(ou)美(mei)等發達經濟體(ti)確有優(you)勢,一時(shi)半刻,我(wo)們趕(gan)不上。
尺有短,寸有長。筆者以為,即使在這樣的“擠壓”之下,中國制造也不會被輕易撼動。言其如此,理由有三:
其一,中國有市場。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其蘊藏的動力和活力一定會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持續釋放。要知道,中國的城鎮化率才剛剛突破50%,內需(xu)空間還(huan)大得(de)很呢。
其二,中國有基礎。
看工業基礎,中國目前擁有39個(ge)工業大類、191個(ge)中(zhong)類、525個(ge)小類,是世界(jie)上(shang)唯(wei)一一個(ge)擁(yong)有聯(lian)合國(guo)(guo)產業分(fen)類中(zhong)全部工業門類的(de)國(guo)(guo)家。舉(ju)世無(wu)雙的(de)工業體系,已經并且還將繼續帶來(lai)獨一無(wu)二的(de)規模經濟。這一點,精明的(de)跨國(guo)(guo)公司(si)心里非常清(qing)楚。
看基礎設施,中國的優勢更明顯。實際上,良好的基礎設施,正是跨國公司到中國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幾年,一位長期關注能源工業的專家就曾說過,別的不說,就單是這電網的完備和穩定,中國就能比其他地區吸引到更多的跨國公司。
其三,中國有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政策環境,是中國的一大“法寶”.并且,在(zai)世界經(jing)濟低迷、歐債危機(ji)蔓延、美(mei)國(guo)(guo)復蘇乏力、日(ri)本(ben)陷入泥(ni)淖的(de)大背景下(xia),中(zhong)國(guo)(guo)擁有(you)的(de)良好政(zheng)策環(huan)境,會顯(xian)得(de)更加珍(zhen)貴。“制(zhi)度變遷推動經(jing)濟增長(chang)”的(de)“中(zhong)國(guo)(guo)版本(ben)”,還(huan)會刷(shua)新更多精彩。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不能也不該躺在這些優勢上“睡大覺”.盡管目前外資并未從中國大規(gui)模外移,但我(wo)們也要未雨綢繆,充分重視可能出現的變化。
說到底,產業梯度轉移規律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30年(nian),中(zhong)國(guo)吸(xi)引(yin)了眾多跨國(guo)公司;在第二個30年(nian)里,要素(su)、成本的(de)(de)(de)變化可能(neng)會加速(su)而至。低端制造(zao)業(ye)環節(jie),我們不妨順時(shi)應勢(shi),主動轉出;而對那(nei)些高(gao)端的(de)(de)(de),則(ze)應迎頭(tou)趕(gan)上(shang),積極“請進來”,通過合(he)作(zuo)提升自身(shen)水平。打(da)個比(bi)方說(shuo),待到中(zhong)國(guo)工廠能(neng)生產奔(ben)馳S級、寶馬7系、奧迪A8等目前的(de)(de)(de)進口高(gao)端車型時(shi),中(zhong)國(guo)制造(zao)可能(neng)才算是邁上(shang)了一(yi)個新臺(tai)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