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圍內的光伏產業鏈動蕩仍在加劇。
近日,全球多晶硅巨頭韓國OCI公司宣布,其與美國常青太陽能所簽的3.43億美元多晶硅訂單已被取消。
而在光伏產業陰云密布的背景下,國內的多晶硅及硅片等原材料廠商,與下游采購商們的長期訂單(下稱“長單”),其實也已“名存實亡”。昱輝陽光、晶澳太陽能等多位內部管理層向本報記者透露,上下游之間的所謂長單其實已大部分不執行了。
長期訂單改為以銷定產
目前,國內主流的硅片及多晶硅(上游)供應商包括保利協鑫、昱輝陽光、LDK等少數幾家公司。其中保利協鑫握有的多晶硅和硅片長期協議是最多的。
保利協鑫稱,公司對海潤光伏一家的長期合約總值為208億元人民幣,供貨期從去年1月~2013年12月;其對Indosolar公司也有6億美元的供貨量,而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保利協鑫與林洋新能源、新日光、阿特斯、天合光能、中電光伏及潤峰電力等公司,有總計4.1G瓦的長單,時間都在2010年10月~2016年期間。
長單是在光伏市場較好時,下游企業(電池及組件公司)為了確保自己能有足夠的原材料,而想出的一種鎖定上游資源的做法。這種模式在2006年~2008年時也用過,2009年因為光伏市場恢復并不快,一些公司并沒有簽署大量長單。但2010年市場轉暖后,很多下游公司又開始與上游協商恢復長單模式了。保利協鑫恰恰是在這個時間段內簽署了大量長單的。
但因為光伏產品價格的快速下滑,長單執行情況并不到位。
首先,原材料采購的數量已有變化。假設供需雙方簽訂了1G瓦(1000兆瓦)的5年硅片訂單,那么執行細節應是200兆瓦/年、月拿貨量約16.6兆瓦。
“現在,下游公司一(yi)般會以(yi)銷(xiao)定產(chan),不(bu)會按原(yuan)先定好的數(shu)量來拿貨。拿貨周期要(yao)看具(ju)體的生產(chan)周期排期情況(kuang),約20天~30天,我(wo)們并不(bu)愿意留太多的庫存在手里。”某(mou)電池企業的一(yi)位(wei)內部管理層就表示。
其次,由于多晶硅及硅片價格去年已經腰斬(如目前的多晶硅報價在25美元/公斤到30美元/公斤),因此供需雙方以往簽訂的長單定價也就自然瓦解。
晶澳太陽能去年7月就曾表示,其與大股東河北晶龍、保利協鑫子公司、日本M.SETEK、德國瓦克、韓國OCI等簽訂了長單。部分采購合同約定晶澳太陽能以固定價格或可小幅調整的價格(上浮或下調5%~10%)采購。
但一位知情人士昨天就告訴本報,現在沒有多晶硅企業能以固定價格對外銷售了,所有公司都在執行隨行就市的價格。如果有上游企業非要實行固定價格的話,那么下游公司寧可賠款也要毀約,并且向其他上游企業求助。
去年7月,尚德電力就與MEMC分道揚鑣。前者不僅放棄了5300萬美元的預付賬款,隨后9個月內分期等額向MEMC支付另外的6700萬美元。
“在如今這個極為糟糕的情況下,很多上游公司不會為了追求兌現長單,而去得罪用戶的。”昱輝陽光前述管理層指出,“大家看的還是比較長遠。”
行情仍不樂觀
前日晚間,中國光伏在美上市的概念股全線飆升,其中晶澳太陽能漲幅高達34%。國內A、H股上市公司東方日升、向日葵、超日太陽及保利協鑫等公司股價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揚。
1月11日,有海外媒體報道稱,因去年第四季德國提高了組件需求,12月的單月安裝量高達3G瓦,因而使得該國的全年安裝量為7.5G瓦。而國家對于光電建筑補貼標準從6元/瓦提升到7.5元/瓦的政策,也可能是刺激近期股價走強的因素。
但(dan)保利協鑫、昱輝陽(yang)光及(ji)晶澳太(tai)陽(yang)能(neng)等(deng)多家(jia)公司(si)(si)(si)也都認為,現(xian)在得出“光伏(fu)市場全線轉暖”的(de)結(jie)論還(huan)“言(yan)之甚早”。就在2天(tian)前,本報曾報道(dao),因(yin)春節(jie)放假(jia)及(ji)公司(si)(si)(si)內部技術改造等(deng)需要,超日太(tai)陽(yang)已有員(yuan)工放假(jia)。尚德電(dian)力也在昨天(tian)向(xiang)記(ji)者表示,該(gai)公司(si)(si)(si)會提(ti)前讓員(yuan)工回家(jia)。昱輝陽(yang)光前述人士認為,今年第一(yi)季(ji)度的(de)市場行情仍(reng)不樂觀。OCI公司(si)(si)(si)去年年底也曾預(yu)測(ce),多晶硅(gui)價格可能(neng)還(huan)存在繼續跳(tiao)水的(de)風險。